评论交流

三十三年坚守,两项非遗技艺传承——访景德镇陶瓷大师杨勇

出处:宣教处  文字:学生记者 俞睿宸 图片:学生记者 俞睿宸  时间:2016-12-25
字体:放大 缩小

在银杏叶金黄的日子里,第四期中国非遗传承人群(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方向)培训班如约而至。周末的晚上,浙艺灯火通明的陶艺实训室里,学员们在休息时间依然不知疲倦地沉浸在陶瓷制作的世界里,拉坯、刻花、施釉……杨勇就是其中一位。他来自享誉世界的“瓷都”江西景德镇,是“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和“浮梁青花料煅烧技艺”的两项传承人。杨勇和青瓷有着不解之缘——在龙泉待过十来年的他,是龙泉市陶瓷研究所的艺术总监,对浙江龙泉青瓷有深厚的感情和独到见解,在2009年更是获得“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这都促使着他回到浙江,来看看他同样热爱的青瓷。

杨勇和青瓷的缘分是从画开始的。他最初喜欢的是画画,上学时是班里的宣传委员,做着黑板报他就想着长大成为一名画家。他的外公是日本归来的留学生,作为中国建材部北京玻璃陶瓷研究院的陶瓷专家,参与过《日、英、汉陶瓷大字典》的编撰,爷爷则是从十二岁开始就作为学徒开始学习传统颜色釉的制作。在两位老人家的潜移默化下,到了1985年,杨勇最终选择了攻读陶瓷工艺学专业,也从爷爷那继承了传统颜色釉烧制的技艺。毕业后在景德镇原料总厂工作,杨勇潜心于泥料、釉料的配方研究。到了1998年,杨勇重返校园,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陶瓷设计,也算圆了他多年来心心念念的,将美术和颜色釉结合的梦。此后杨勇开始担任景德镇全国高等院校培训中心主任兼景德镇收藏协会理事,其研究的“杨勇艺术釉”更是享誉陶瓷界。

杨勇每天杂事众多,晚上忙完依然要直奔工作室,釉料的排列组合千变万化,每次这样忙到了凌晨,才是杨勇真正满足睡下的时刻。当一个新的釉料配方出来,他都要在一个小瓷片上简单描摹,批注编号。这种小瓷片,景德镇人俗称“照子”,也就是我们说的小样。从业三十三年,杨勇的“照子”也烧制了几十万个。他说身边的朋友抽烟打牌是瘾,他这也是瘾,每次成功复烧了一种古瓷器,或者创新了一种新釉料,都能带给他无上的精神享受。也就是在今年,杨勇完成了三个突破:一个是传承,将失传两百多年的哥窑鱼籽纹复烧成功;两个是创新,在高温电光釉和紫金釉(古铜釉)的基础上创新了古铜裂纹釉。说到这个,杨勇显得很是自豪。

虽然来到浙艺只有短短一星期,但是许多细节还是让杨勇赞叹,他甚至连着用了三个“好”来表达自己的欣赏。一是好的环境,浙艺此次在陶艺实训室投入的设备,专业程度比杨勇之前去过的许多地方都更为优秀;二是好的师资力量,王玉田老师的书法课穿插了人生哲理,孙迈华大师对越窑青瓷的理解、研究、创新更是让杨勇受益匪浅;第三点他提到了学院陈子达老师的严格,在度过了短短的不适应期后,杨勇从中体会到了回归课堂的欣慰和幸福。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在修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技艺,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看戏人(上)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