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罗锦鳞:东西方戏剧的融合

出处:宣教处  文字:王玲瑛  时间:2017-03-09
字体:放大 缩小

(本文根据第三期全省中青年创作人才(导演)高级研修班讲座整理,高研班由文化厅主办,学院承办,主教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特聘教授、一级导演杨小青,特邀授课老师包括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田沁鑫,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委会主任李莉,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罗锦鳞与戏文系主任彭涛,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导演田蔓莎,著名舞美专家刘科栋、周正平、蓝玲,以及著名编剧、策划人史航等。)

“戏剧”这个词在中文里有两个含义:广义的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还有咱们中国的戏曲。狭义的,就是指话剧,在中国也就只有110年历史,是从海外传过来的。当时舞台上由于有中国戏曲,而话剧穿现代服装,所以还叫新戏、时装戏,以及文明戏,西方的文明的意思。称谓的不稳定性折射出当时戏剧界对这种戏剧形式认识的混乱和模糊。1928年,在第一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导演洪深提议下,经欧阳予倩、田汉等人的一致赞同,将这种 20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新的戏剧艺术形式命名为“话剧”,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与狭义戏剧相对应的是中国戏曲,戏曲能不能演绎外国的经典作品呢?这里有一个数字,中国戏曲改编外国作品的,从1903年开始到2016年为止,据中央戏剧学院一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总结的,一共有13个剧种112部剧,剧种包括京剧、越剧、沪剧、昆剧、婺剧、粤剧等。

112部数量其实不大,但在近年这种改编好像形成潮流了,以我为主,洋为中用来进行市场开拓。我自己从1988年开始导演了三部剧,用戏曲手段来表演古希腊悲剧,对东西方戏剧的融合有了些体会,总结了8个问题,我今天会就其中的一些问题与大家交流。

戏曲改编国外经典,概括起来大概有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最多的,叫本土化,就是把外国的作品改为中国作品进行演绎。成活率不大。因为西方的意识、习惯、思维和我们中国的差距很大。我的经验是差距太大的千万别改,你要改就要合乎共同逻辑。第二种类型是处在本土化中间,比如最近在意大利演红了的实验京剧《浮士德》,表演遵循京剧程式,服装音乐舞美进行了西式设计,演绎的是外国故事,对这部剧我是持异议的。《浮士德》是歌德的作品,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我们本土化后成了儿女情长,失去了戏的原味。第三种类型,就是用新编历史剧的方式。因为传统戏必须穿明清定的戏曲服装样式,新编历史剧可以根据朝代重新设计服装。改编西方故事也如此,可以纯粹按照西方生活方式,穿上西方的衣服,用中国戏曲音乐和程式来演出,这是很冒险的。

在演绎外国戏的过程中,我有三个原则供朋友们参考。

第一个:洋为中用,让东西方美学融合。导演在移植过程中要寻找西方戏剧和东方戏剧的契合点,或者叫结合点,把西方的美学原则和中国戏曲的美学原则相融合,不是结合。因为很多结合是失败的,搞不好就变成贴合了,生硬。我看过一个实验京剧,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上身穿莎士比亚的服装,下身是中国的,贴在一起,互相觉得别扭。所以我改编的宗旨一直是要让中国人看了,这是中国戏曲,是创新的戏曲;让外国观众看,这就是中国戏曲。我自己做了3个戏基本达到这个目的了,融合。我把古希腊戏剧的美学原则:简洁、庄严、肃穆,和中国戏曲的虚拟、象征、写意这两个美学融合在一起。古希腊戏剧和中国戏曲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一定要找到他们能够相通的地方。比如古希腊悲剧里必须有的歌队。歌队这个形式,我想来想去想到了川剧帮腔,越剧有时也有帮腔,但帮腔是站在乐队旁边或幕后的。我说,把帮腔搬到台上,不就是歌队吗?再说,戏曲还有捡场,还有龙套,我把捡场和龙套、帮腔弄到台上不就是歌队吗?结果《美狄亚》这样一弄,成了这个戏的最大亮点。。

第二个:对经典作品要有一个敬畏的态度。我始终持一个观点,它之所以成为经典,必有艺术上内容上形式上不可轻视的成就,我们必须有一个敬畏的态度去学习。而不是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一切否定。我们应该要尊重传统,尊重经典。但是尊重和继承不等于我不变,要很好地处理好这个辩证关系。而且戏曲演绎外国经典,不可能不改变。你得写唱词啊,所以一定要深入研究吃透原作,再用我们东方的审美,以及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进行剧本修改,要尽力减弱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别。

第三个:不管用哪种形式改编,必须以中国戏曲的方式和手段去表现。当然你可以吸取经典的、国外的一些表现手法,但你拿过来后不能生硬地用。生硬地用现在是普遍现象,都是没消化的。拿来用,就必须化在自己身上,如果这个化字没做好文章,一定是生硬的。

下面说说东西方戏剧融合的8个问题。第一,要深化和拓展主题,就是我们拿到任何一个经典作品的时候,要吃透它的作品原意,再结合我们今天现状演出。我玩笑地总结过中国观众看的戏剧,能够抓观众的就是8个字:儿女情长生离死别。人家韩剧在这方面文章做得好。导演排戏,从主题上来说,就是这几个主题的渲染和冲淡,从排戏手法来说,就是会见和分别。第二,任何戏,导演排的时候都要注意视觉形象,包括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化妆演员的表演等。第三,可以增加序幕。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要知道你移植的经典作品是外国的,可你的观众是中国的,因此你要让观众明白这个戏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就该给观众做铺垫,让观众看懂。我想发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一个戏观众没看懂,绝对不是你导演胜利了,是你导演的失败,观众看不懂是你的失职,你没做到位。第四,弄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第五,不一定所有戏都用,但我觉得应该成为咱们导演的一个美学追求,叫用最经济的手段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也是古希腊美学中的一个原则。简单说,就是简洁二字。我们现在的演出问题就在这,用最大的钱最后把表演给淹没了。第六,台词和语言要美,要有韵律。第七,可以利用仪式感和面具。仪式是让人沉下心来的,古希腊戏剧和莎士比亚戏剧,都有一定的仪式感,他们认为戏剧是在和神对话。今天很多导演重视仪式感,结果干脆把戏搞成了仪式,那也有问题,不好看。最后一个是,古希腊戏剧传统中的歌队,它的形式和运用多种,值得一试。

(主讲人罗锦鳞为中央戏曲学院教授、博导,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导表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探索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浙艺路径”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