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大学的校办幼儿园在校园最里端,家长接送孩子,得绕过两条马路从学校大门走,再穿过学校操场,才能进到幼儿园。本来一切没什么异常,然而个别颇具“探索精神”的家长发现,校园西侧有一座校办工厂,与幼儿园对门而望。厂的大门开在校园西侧马路边,有家长试探着穿行厂区,发现走过厂内一条
最初工厂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家长们由少而多,由忐忑而镇定,渐渐地就把这条路走得熟门熟路、热闹不已。这般如入无人之地长驱直入穿越工厂,终于引起厂方的不满,厂里就有人出来拦截。老道的家长说上一两句好话得以“下不为例”通过了,知趣的家长道声歉掉头就退出厂门;但也有要辩个“理”的,质问明明有近路,为啥走不得?说工厂和幼儿园都是一个学校的,为何要分彼此?厂方不让走,家长偏要走,厂方说闲人免进,家长说有意刁难,舌战一番,弄得彼此不爽。再后来,每天早上和傍晚上下学高峰时,这厂的大门便紧紧闭上了,工人上下班似地下党联络,进出有专人开闭大门,家长们死心了。但工厂每天两次如临大敌般的“闭关”,总是件不爽的事,而且还很不成体统。然而一旦敞开大门,还是有人骑车穿厂而过,拦之不及,防不胜防,厂方伤透脑筋。家长们从开着的工厂门前骑过,总感觉有近路不走吃多大亏似的。
有一天早晨,工厂大门大开,还没人守卫,就有家长飞速地穿门而入;不过很快,他又自动退了出来。原来,那条狭窄的通道上堆了许多大木板,单人勉强能过,自行车就过不去了。这样的情景连着“上演”了数天,厂方人员心平气和地看着这些进进退退的家长,有的还抱以礼貌的微笑。三四天后,便不再有家长穿门而入了。工厂的大门从此便高枕无忧地敞开起来。幼儿园与工厂之间有了这道障碍的把持,家长们便没有了“走近路”的诱惑,家长与厂方人员也就没有了交锋和防范,彼此遇见了也显得和谐了不少。
一般而言,障碍是需要被克服的。比如说公共场所要整洁畅通,清除障碍;人与人之间要沟通理解,消除障碍;个人在身体和心理上需要经常调节,克服障碍。孰不知特定背景下,障碍也有其可爱而实用的一面。如借道抄近路之类谁也解决不了却搁着心烦、想着头疼的小问题、小纠纷,来个“人为障碍”,甭管别人认为有意还是无意,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认同“用事实说话的”。在很多情况下,“道理”是没有什么实际效用的,“现实”就是硬道理,只有没辙了,人们才会认了。如此这般,问题迎刃而解。人与人之间,沟通不见得是包治百病的良方,有时人为地设立一点障碍,保持一点距离,制造一点无奈,倒也并不见得是坏事。